香港独立关税区的由来
时间:2019-07-14 16:38:48
来源:博维
作者:博维
点击:895
去年年底以来,随着中美政治经济关系的恶化,美国国会鹰派成员打香港独立关税区地位牌的说法不绝于耳,那么,香港独立关税区的地位是如何形成的?这需要从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的新秩序的确立和发展脉络去理解。
二战爆发后,美国在隔岸观火的同时,深刻认识到一战之后各国尔虞我诈、以邻为壑的政治经济政策是推动二战的重要因素,也从中意识到未来存在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新秩序的机会。因此,经过周密的筹划,在二战还未结束时,1944年7月, 44个国家齐聚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和国际贸易组织,作为支撑全球经济的三大支柱来调节世界经贸关系,推动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战后,由于各国对经济复兴和美元援助的迫切需求,IMF和世界银行的成立与工作开展均较为顺利,但国际贸易组织的设立由于涉及到复杂的贸易和关税制度以及背后各国的利益冲突,短时间无法取得一致,于是退而求其次,1947年,将国际贸易组织宪章草案中涉及关税与贸易的条款抽取出来,构成一个单独《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并于1948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份“临时适用”议定书的成员最后发展到130多个,时间跨度达到了近50年,直到1996年才转正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
GATT在制度设计的过程中,正面临二战后老牌帝国殖民体系瓦解的时期,很多殖民地虽然尚未完全独立,但已享有“事实上的主权”。由于GATT是以主权国家政府作为缔约方,如果这些殖民地政府要求加入,在程序和法律关系上要遵从于宗主国,但若不接纳其加入,GATT适用的范围将受限,不利于自由贸易。因此,GATT创设了独立关税区(Separate Customs Territory)的概念,将缔约方扩展到了非主权的政治实体政府,规定只要有确定的关税领土,并在对外贸易等事务享有或取得完全自治权,宗主国对此事实确认后,该关税领土就可直接作为GATT缔约方。1950年印尼成为第一个透过此规定加入的缔约方,最多时独立关税区曾达到30余个。1960年代以后,殖民地基本上都成为了独立主权国家,独立关税区逐渐减少,今天,WTO语境下仅存在四个独立关税区,即欧盟、台湾(含澎湖、金门马祖)、香港及澳门。
香港独立关税区的地位是经过香港基本法确定的,美国作为WTO成员国,也一直是将香港按照独立关税区予以海关管理的。但在1992年,美国国会有一项 “香港关系法”(United States–Hong Kong Policy Act)法案,授予了总统可以颁布行政命令暂停香港“独立关税区”地位的权力。
其实,相对于美国国会参众两院的议员们和多达24名民主党2020总统候选人竞争者,特朗普在这个问题上目前还是理性的。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不看到香港作为独立关税区在亚太供应链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是难以替代的,未雨绸缪,山雨欲来,提前修缮房屋、备好雨具肯定是明智的。
撰文|博维培训中心执行董事·严旸
推荐新闻
- 【周二严语】情何以堪的岂止是阿里
2021-08-17
- 【周二严语】令人看不懂的美军撤离阿富汗行动
2021-08-24
- 【周二严语】大前海塑造物流业全新增长极
2021-09-07
- 【周二严语】沃尔玛电商的涅槃重生
2021-08-05
- 【周二严语】在自然灾害面前你的自救能力如何?
2021-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