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严语

启迪创新思想,推动行业发展

值得纪念的一项重大抗战物流工程

时间:2019-09-04 17:56:06  来源:博维  作者:博维  点击:378 

天是二战太平洋战场的胜利纪念日,74年前,日本在“密苏里号”战列舰甲板上签下的降书,标志着中国以羸弱的国力最终坚持到了胜利的终点。

我们都知道,战争是国家之间基于资源和动员能力的对抗,物流能力作为资源动员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国家在战争中起到的是“续命”的作用,纵观整个抗战过程,最重要的几个“续命”的物流大行动应该包括:1938年的长江大抢运、1942年开始的驼峰空运和1943年开建的“史迪威公路”。

其实,拂去历史的尘封,还有一条鲜为人知的大规模物流工程对后期的抗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意义甚至超越了驼峰空运和中印史迪威公路,这就是中印输油管线!


 

日本开启全面侵华战争后,美、英等盟国逐渐加大了对中国的援助力度,援助物资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就是汽油!

1938年起,通过险象环生、危机四伏的滇缅公路输送到大西南抗战后方的物资大多是油料,1942年,日军攻入缅甸,滇缅公路因此中断。为了维持中国的军需供应,中美联合开辟了空中走廊——驼峰航线,用飞机向中国运输油料等物资。然而,驼峰航线的运输成本极为高昂,C47运输机以最大装载量从印度起飞到昆明的一个来回,送到昆明的汽油只剩下不足三成,平均七架飞机往返才能保证一架B29远程轰炸日本一次的用油。

1943年8月,为准备在亚洲大陆对日军展开大规模反攻,必须建立向在中国的空中力量和装甲部队大规模持续提供燃油供应的可靠渠道。于是,中美英三国魁北克会议决定,美国出资,中印缅出力,在修建从印度到缅甸再到中国滇西的中印公路的同时,沿公路走向铺设便捷的输油管道,彻底解决中国战区油料不足的难题。


 

1943年10月,印度雷多·皮克(Lewis Andrew Pick),这个后来因指挥修筑中印公路而出名的美国陆军准将下令:“输油管工程必须马上开始!”从此,以印度加尔各答为起点,中国昆明为终点的3218公里崇山峻岭中,世界上最长的军用输油管道开工了。

管线自加尔各答的东北通过布拉普特拉河及帕塔卡山脊,再越喜马拉雅山的驼峰进入中国境内。在中国境内与史迪威公路南线平行。密支那至昆明段在中国远征军攻克缅甸北部的“八莫”等地后,截弯取直改道畹町沿滇缅公路铺设至昆明。比滇缅公路缩短了30%。随后又延伸280公里至曲靖、沾益、呈贡、陆良等地的美军机场。管线采用当时最新的野战快速拆装技术,三条6英寸直径和两条4英寸直径的油管直通缅甸重镇密支那,随后分出两条4英寸的油管到八莫,一条4英寸的油管一直到达中国昆明,全线共设置35个泵站,50个储油池,全线使用油管总重量超过50万吨。

1945年4月9日,第一批油料通过输油管运抵中国昆明,比计划提前了6天。这标志着总计消耗200万个人工日、为期一年半时间的艰巨工程全部竣工投产。

中印输油管道工程采用边建边输的方法,从1944年底开始部分投用,至对日作战胜利为止,共输送汽油1.3亿万加仑(45万余吨),供给印北、缅北、缅中及中国境内盟军。1945年5月全部建成后,至1945年11月,向中国输油8个月,共输油10万余吨,相当于滇缅公路一年半的油料运输量。而这八个月,也是美国第十四航空队对日军空中打击的巅峰时期,也是以湘西会战为起点的中国对日地面反攻作战的全过程。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沿海口岸收复后,海上物流运输得以恢复,中印油管也完成了它的使命,于次年1月全部停止输油。美国廉价将印缅境内的管线以及辅助设施,卖给了印度的商业公司。1948年,云南省府将境内油管及设备拆除,一部分作为兴办水利之用,其余油管辗转被运至甘肃,为正在勘探和开采石油的玉门煤油公司所使用。

曾经在抗战最后关头发挥了重大作用的中印油管,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终被湮没在历史深处。